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,除了影響生理健康,也影響心理健康!根據董氏基金會2013到2016年所進行的台灣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結果,皆發現腸道順暢力與愉悅力呈現正相關;「好心腸」才有正能量,順暢力低時,容易覺得不耐煩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無法集中思緒、覺得不快樂、對生活感到不滿足。
國民健康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寶寶粥調查發現,國人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,有86%達不到3份蔬菜或2份水果的建議量。歷年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結果也指出,蔬果攝取不足是身心不快樂的原因之一。
董氏於2013-2016年針對台灣15-59歲民眾進行身體快樂指數調查(包含順暢力、愉悅力、美肌力、免疫力、舒活力五個面向),結果發現腸胃順暢力與愉悅力呈現正相關,順暢力越好(即天天排便、沒有便秘或腹瀉困擾、也沒有消化不良或脹氣等腸胃不適問題者),則愉悅力越好(覺得自己注意力集中、思路清晰、對生活感到快樂與滿足、比較不容易感到不耐煩)。反之,順暢力差的愉悅力也差。
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表示,腸道菌種好壞會影響身心狀況,當腸道環境不利於益生菌生長時,會增寶寶副食品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。陳志道提醒,腸道益菌生環境是重要的基礎,而富含水溶性纖維的水果,例如「奇異果」已證實可以幫助建立腸道益菌生環境。
我會讓寶寶穿較不易髒的衣服來進食,這樣家長較可自由的讓寶寶探索食物世界,也不會因為弄髒衣服而生氣。當寶寶願意接受寶寶副食品時,爸比媽咪別忘了用甜美的音調給寶寶適當的鼓勵與讚美喔!一開始建議由低濃度的米湯、果汁開始,一天只要一~二口。此時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,媽咪不需擔心寶寶因為副食品吃的不足而營養不足。同一種食物先少量給予(約一匙),觀察寶寶有無出現「過敏反應」,再逐漸增加濃度及量。在經過一週對這項食物適應後,才可以繼續餵食或添加新的食物。一歲以前盡量挑較不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材,例如:白米、南瓜、蘋果、波菜等。當寶寶不舒服或打預防針時,暫時先不要添加新的副食品。這邊要提醒爸比媽咪將食物裝在碗(杯)內,用湯匙餵食,而不是將副食品裝入奶瓶讓寶寶吸允。若寶寶進展到七個月後,可以給較硬的食物讓寶寶拿著吃,例如:磨牙餅、塊狀水果、土司條等。如此既可以訓練寶寶手部握的動作,也可增加進食的趣味性,切記照顧者一定要在一旁看著,以免寶寶噎著。
陳志道指出,人體的共生菌99%居住在腸道內,數量高達數百兆,腸胃道功能會經由腸道到大腦的「腦腸軸線」與大腦相互影響。國內外多篇研究指出,腸道菌種好壞會影響身心狀況,當腸道環境不利於益生菌生長時,會增加焦慮及類似憂鬱行為。
陳志道提醒,很多人容易忽視水果在維護腸胃健康的重要,水果除了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外,嗜吃肉類的國人更應該要多攝取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,例如奇異果所含的水果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,其他像是富含木瓜酵素的木瓜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多數民眾容易有蔬果攝取不足的問題,特別是「外食族」較不易主動攝取水果,造成攝取量偏低!董氏基金會特別提醒,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,建議可選擇含較多蔬果的餐點,或是自備水果取代零食,讓身心更健康、更快樂。
營養師建議,要選擇富含水溶性纖維的蔬果,例如柑橘類、莓果類、芭樂、木瓜、奇異果、香蕉、木耳、波菜、胡蘿蔔、海帶、菇類、花椰菜等,水溶性纖維能延緩胃排空、增加飽足感、改善腸嬰兒副食品道功能之外,也是讓腸道益菌生長的重要關鍵之一,可降低負面情緒,改善焦慮與類似憂鬱行為,打造正能量體質。
新手爸爸媽媽需要知道的嬰兒副食品用餐時間,4-6個月的寶寶在睡眠上雖然比新生兒睡的比較少一些,但是還是需要14小時以上的睡眠,要扣除喝奶洗澡等時間,醒的時間其實不是很充裕,最好是挑選島飽剛剛好不會太飽或太餓的情況下餵食,跟喝母奶或配方買的時間不能太近,建議可以在餵奶後的一個小時再餵食副食品,或者副食品前一餐奶可以餵少一點,所以寶寶的進食時間要拿捏好,我會播放跟吃飯相關的兒歌讓寶寶知道吃飯的時間到了,在心理學上,用聽到的歌來制約寶寶的行為是很效果的,因4-6個月的寶寶還不是很熟悉吃副食品,如果每次吃飯的流程盡可能一致,就可以更快速幫助寶寶建立吃飯的習慣,除了吃飯時間、地點、餐椅綁安全帶,一定要讓寶寶習慣坐在自己的餐椅上,絕對不能坐在餵食者的大腿上,避免不當的飲食姿勢和習慣,這非常的重要,另外要使用同樣寶寶專屬的湯匙和碗,這樣寶寶就會漸漸知道吃飯的時間到了,另外我們在開始餵副食品之前,也不要忘記示範張開嘴吃飯的樣子給寶寶看,引導寶寶張嘴吃東西和吞嚥。